来源:上海证券报 时间: 2011-07-05 09:31:44 编辑:贝尔
导读:2008年的上海财险市场,因为车险手续费违规乱象而伤痕累累。然而“好了伤疤忘了疼”,时隔三年后,车险手续费重现无序竞争,2011年上海财险业盈利前景堪忧。平静了三年的手续费有序竞争被打破,财险公司有何隐情?与2008年相比,2011年的违规现象有何新特征?如何既能让财险公司有保费入账、又不使全行业亏损的悲剧再度上演?手续费乱象再现当券商相继抛出“财险巨头今年丰收
2008年的上海财险市场,因为车险手续费违规乱象而伤痕累累。然而“好了伤疤忘了疼”,时隔三年后,车险手续费重现无序竞争,2011年上海财险业盈利前景堪忧。
平静了三年的手续费有序竞争被打破,财险公司有何隐情?与2008年相比,2011年的违规现象有何新特征?如何既能让财险公司有保费入账、又不使全行业亏损的悲剧再度上演?
手续费乱象再现
当券商相继抛出“财险巨头今年丰收在望”这一论点时,身在财险公司分公司的基层员工却不以为然。
车险是各财险公司的业务大头。谈及今年业务情况时,一家中资财险上海分公司车险部负责人一脸焦虑,“就上半年来看,我们离总公司下达的指标还有一定距离。”他坦言,受累于今年新车销售下滑,车险增量业务较少,各财险公司唯有在存量业务(车险续保)上一拼高下。
然而,“蛋糕”没有变大,抢食者却与日增多。自去年以来,上海财险市场新增浙商、紫金、鼎和、信达等多家中资分支机构,令原本主体就多的上海市场竞争越发激烈。更进一步来说,正是这些新主体的加入,打破了车险手续费竞争的平静。
按照上海车险手续费自律公约,财险公司支付给中介(专业车险代理机构、4S店等)的手续费上限是“15%(商业险)+4%(交强险)”。据多家财险公司负责人透露,今年一季度,紫金、信达等在沪分公司的车险保费增势迅猛,这与其高于同业的车险手续费息息相关,达到了18%+4%、甚至是20%+4%。
深谙手续费高企之伤害的大型财险公司并未选择跟随。然而,步入第二季度后,以人保、太保为代表的大公司却发现自己的市场份额在逐月下跌。“大佬们”坐不住了。“二季度后,大公司的商业车险手续费也上升到了18%至20%。”据知情人士透露,在大公司上调手续费后,个别新设立的财险公司再次将手续费上调至25%到28%。
这样的恶性循环,搅乱了上海财险市场,同时对公司来说,亦得不偿失。“对于大公司来说,因为有非车险业务的贴补,及控制得当的赔付率,如果商业车险手续费能控制在23%、24%以内,还是有承保利润的。但对于小公司来说,当手续费超过20%时,车险业务亏损就是既定事实。”上述人士分析说。
违规“伎俩”升级
然而,令人匪夷所思的是,众财险公司心知肚明的手续费违规乱象,在监管部门事后检查时却是“一切合规”。
据记者了解,在上海保险同业公会的牵头下,专项检查小组每个月都会抽查6家财险公司的车险业务账本。一位曾参与抽查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,“监管部门接到有关财险公司抬高车险手续费的投诉不是没有,但每当上门检查时,公司拿出来的账本显示没有任何违规问题。”
以“20%+4%”的手续费为例,从被检查的账本文件来看,却符合“15%+4%”的自律约定,那么5%(20%-15%)的手续费差额如何走账?
事实上,其中大有文章。按照多位知情人士的说法,相比以往请中介去旅游等变相手段,今年的伎俩相当“讨巧”,足以让监管部门“无据可查”。主要表现为:财险公司先把多出的手续费按绩效奖励给公司员工,再由员工将利益输送给中介,将变相抬高手续费的企业行为变成了个人行为。
对于这个伎俩,监管人士表示已经有所察觉。“这是违规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,由于在自律公约中并无提及,所以需要调查清楚、重新界定。”
诚然,自律公约的签署初衷是为了避免不良竞争,但单纯冀望于自律显然是不现实的。一味用变相降价的手段来购买市场份额,重“大”轻“强”的超常规发展计划并非长久之计。保险公司需三思而后行。
加入商都车网购车团,享最大团购优惠!
2017/11/7 15:33:39
2017/7/24 11:35:26
2016/7/12 10:52:34
2016/1/27 9:55:26
2015/12/25 14:51:05
2015/12/22 14:58:55
2015/12/3 14:59:41
2015/11/25 14:22:24